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大连市牲畜口蹄疫防控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时间:2024-05-20 19:54:4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13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大连市牲畜口蹄疫防控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辽宁省大连市财政局 辽宁省大连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关于印发《大连市牲畜口蹄疫防控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大财农[2008]329号



各区市县(先导区)财政局、农村经济发展局:

根据财政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颁发<牲畜口蹄疫防治经费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财办农[2001]77号),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制定了《大连市牲畜口蹄疫防治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大连市牲畜口蹄疫防治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大连市财政局   大连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二〇〇八年七月十一日



大连市牲畜口蹄疫防控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做好牲畜口蹄疫防控工作,根据财政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颁发<牲畜口蹄疫防治经费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财办农[2001]77号),结合大连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牲畜口蹄疫防控经费(以下简称“防控经费”),是指各级财政部门为应对牲畜口蹄疫突发事件,加强对其防控而设立的专项资金。其来源为:

(一)中央、省财政部门的补助资金;

(二)市、县两级财政部门统筹安排的资金。

第三条 防控经费必须专项用于牲畜口蹄疫疫苗购置补助和疫病牲畜扑杀补助。

第四条 牲畜口蹄疫疫苗费用中央补助60%,市财政局补助20%,区市县(先导区)财政承担20%。

第五条 疫病牲畜扑杀费按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由地方财政予以补助。具体补助标准及市、县两级分担比例按下表执行:

项 目

黄牛
奶牛


补助标准
480元/头
1200元/头
5000元/头
240元/只

市、县

分担
市与北三市

及长海县
420元,60元
1050元,150元
3000元,2000元
210元,30元

市与南三区

及开发区
390元,90元
975元,225元
3000元,2000元
195元,45元


从2008年起,对动物免疫死亡的补偿按我市历年来牲畜免疫死亡情况确定我市牲畜免疫控制死亡率,其中:生猪口蹄疫免疫死亡率万分之二点五,生猪蓝耳病免疫死亡率万分之四,生猪猪瘟免疫死亡率万分之二,黄牛免疫死亡率万分之二,羊免疫死亡率万分之三。市补助额按我市确定的牲畜免疫控制死亡率、免疫数量和规定的猪、牛、羊补助标准及市补助比例计算,计算公式:

市补助额=**免疫数量×我市免疫控制死亡率×补助标准×市补比例

第六条 为防止疫病扩散,从2008年起,“两病”奶牛扑杀后,必须集中到大连市动物无害化处理厂进行处理(如遇特殊情况,必须经市动物防疫指挥部批准,方可采取其它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市财政将按处理厂提供的数量和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及市补助比例进行补助。凡未按规定集中到处理厂的,扑杀补助资金由各区市县(先导区)自行承担。

第七条 牲畜口蹄疫扑杀补贴对象是饲养企业和饲养户。补贴条件:

(一)饲养业户按规定由动物防疫部门组织进行免疫,并有免疫台账、免疫证明卡(健康证)或免疫标识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现场监督记录。

(二)能够执行疫情核报制度,一旦发生口蹄疫疫情,能在12小时内主动上报到市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办公室。

(三)能够积极配合疫点、疫区封锁,协助对疫畜和同群畜及时扑杀、深埋、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工作。

(四)外购牲畜事前报批,购入后主动报检报验,并通过动物防疫部门及时进行免疫。

(五)在免疫注射中,非疫苗质量或违规操作原因造成死亡的,由县级以上动物防疫部门进行临床鉴定(附有死畜照片),并经畜主、村委会主任、乡镇主管领导及县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经市动物防疫机构和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核实后,报市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核批。

第八条 牲畜疫苗采购。全市疫苗采购由市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组织实施。各区市县(先导区)农业部门每年年初根据牲畜上年末存栏和出栏数,按照免疫密度达到100%的要求,测算出疫苗需要量报市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市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根据全市牲畜疫苗需要量和各区市县(先导区)疫苗经费安排情况,向市财政局提出牲畜口蹄疫疫苗补助意见。市财政局审核同意后,将补助资金拨付到市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由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按国家规定进行政府采购,并及时发放。

第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本规定的要求认真落实并及时拨付防治经费,对扑杀补助资金的拨付,要采取银行储蓄“一卡通”等方式及时将资金发放到位,特别是对贫困农户的扑杀补偿资金,一定要快速、足额到位。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防治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对浪费疫苗以及挤占、挪用和虚报冒领防治经费的单位和个人,将按国家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由相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条 本办法由大连市财政局、大连市农村经济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同市政府网站管理办法》的通知

山西省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同市政府网站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委、局、办,各国省属企业:

《大同市政府网站管理办法》、《大同市政府网络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三十五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各部门、各单位遵照执行。

二OO六年四月四日   

大同市政府网站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政务信息化的建设管理,保证政府网站的安全及可靠运行,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大同市政务信息公开条例》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大同市域内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社团建立的网站。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网站是指“大同市党政公众信息网”、“中国大同”,以及大同市国家机关在因特网(Internet)上统一建立的网站群。“大同市党政公众信息网站”是山西省信息化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山西省信息化管理中心和山西省党政公众信息网的下位中心网站(以下简称市中心网站),是大同市政府上网和政务公开的平台。

第四条 政府网站开办的宗旨是“宣传推广大同,构架信息服务和资源共享桥梁;加快电子政务,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 大同市信息化工作领导组是政府网络、政府网站的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协调全市网络、网站的规划、建设工作。

大同市信息化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信息化办)和大同市信息化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市网络、网站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负责提供网站建设方面的技术支持。

第六条 各部门、各单位的网站都是市党政公众信息网站的分站点。各单位应当明确本部门、本单位网站的经常性管理工作和日常技术维护工作,确定一名主管领导负责本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并确定专人负责与市信息化办联系。定期收集、整理、审查、更新上报与本部门、本单位工作职责相关的上网内容。

第七条 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组织、指导、推动全市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大同市公安局负责全市行政区域内的政府网站的安全保护工作。市保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工作。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办负责大同新闻的审查工作。

第八条 从事市中心网站及部门网站运行、维护、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政府工作意识和专业技术素质,并应当定期接受市信息化办组织的工作培训。

第三章 数据库建设

第九条 为节约开支,市中心网站及各部门网站的数据库统一建于市信息化办,各单位如无特别需要,原则上不得重复建设。

第十条 各部门、各单位凡有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应及时通知市信息化办并将活动或会议的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视频信息报送市信息化办。市信息化办限时输入信息资源数据库。

第四章 政务信息公开

第十一条 市中心网站及部门网站发布、转载新闻信息应当依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政府机关在政府网站上公开政务信息,可在其部门的网站上,也可在大同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大同市党政公众信息网”上,或者两种形式都公开。若在部门网站上公开政务信息,其网站必须与“大同市党政公众信息网”做好链接,以方便搜索和查询。

第十三条 以下政务信息除其他形式公开外,必须同时通过“大同市党政公众信息网”发布:

(一)市级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职能和设定依据;市级政府机关的办事指南,包括程序、条件、依据、期限、联系方式和举报电话等;

(二)市级政府机关有关行政许可事项的办理程序、收费标准及其依据;

(三)市政府规范性文件以及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其他文件;

(四)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计划及其进展和完成情况;

(五)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的征求意见方案或草案;

(六)其他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

各政府机关应将本机关负责政务信息公开事务的机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地址等在“大同市党政公众信息网”上向社会公开,方便市民、法人和其它组织查询。

第十四条 市中心网站及部门网站的网页版式由市信息化办指导下统一制作。政府网站的设计、建设应当包含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并由公安机关进行安全技术指导和审查。

第十五条 政府网站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一)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

(二)在政府网站查阅、复制、制作、传播妨碍社会治安的信息和其他有害信息;

(三)向其他单位提供任何转接服务;

(四)未经批准提供站点链接服务和设置与本部门形象宣传无关的栏目;

(五)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六条 市中心网站及部门网站上网内容应当以政务信息为主,以有利于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和开展网上办公为原则。

第十七条 各部门、各单位在市中心网站及部门网站的公开信箱,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和处理,做到每日查看信件,对提出问题的信件要在30日内回复。市中心网站及部门网站对公开信箱的收发情况要定期统计,并上网发布统计结果。

第十八条 市中心网站及部门网站应当注重上网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并及时更新上网内容。

第十九条 市中心网站及部门网站网页设计应当体现庄重、典雅、大方和美观的风格,有明显的大同特色,并融合各部门、各单位自身的特点。

第二十条 建立政府网站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必须由公安机关进行安全审核,审核合格后方可入网运行。政府网站自入网运行起30日内,在当地公安机关备案登记。市中心网站及部门网站栏目初创和改版的方案要经各单位主管领导审批后,报市信息化办审核,并依法经市公安局、国家保密局批准后方可通过政府网站统一发布。

第二十一条 建立网站栏目编辑责任制。各栏目的责任单位要加强信息组织和信息采集,及时更新信息。

第二十二条 市信息化办对各单位报送信息数量进行统计,并对信息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定期上网公布。

第五章 网站运行维护

第二十三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全市各政府网站及部门网站的域名管理应遵循以下规范。

(一)“大同党政公众信息网”和“中国大同”网站的主域名已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注册登记使用,分别为www.sxdt.gov.cn、www.dt.gov.cn,代表大同市人民政府;

(二)各县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及社团建立的网站作为市中心网站的独立下位网站,网站的域名由市信息化办统一分配给各单位使用。各部门、各单位网站应在市信息化办办理审批登记后,方可使用。各上网单位域名格式为www.dtxxx.gov.cn和dtxxx.org.cn,其中“xxx”为各单位的英文或汉语拼音名称首拼的组合。

第二十四条 网站徽标的管理。“大同党政公众信息网”和“中国大同”网站的徽标是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的上网标志和网上标志,市直各部门、各单位的网站都要在右上角放置与自身网站相适应的网上徽标。

第二十五条 有行政许可职能的部门,应将许可事项的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收费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示范文本上网公布,并提供表格下载。

第二十六条 各网站要根据情况开设便民论坛,并按照《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加强网上互动内容的监管。

第二十七条 各网站要建立完备的电子日志内容。

第六章 网站安全

第二十八条 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各条例的规定,提高网站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组织领导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组织,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制度;

(二)落实各项安全技术保护措施;

(三)向公安机关办理有关备案、审核手续;

(四)向公安机关报告有关安全保护工作事项,协助公安机关查处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违法犯罪活动。

各单位须设立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十九条 公安机关对政府网站安全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网站提供的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证明和网站主要栏目、信息类别、主要配置及安全组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等有关材料。市公安局、国家保密局应当根据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界定上网信息内容。

第三十条 各级保密工作部门应当有相应机构或人员负责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督促政府各工作部门的保密机构设专人负责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管理工作;

(二)督促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及有关用户建立健全信息保密管理制度;

(三)监督、检查国际联网保密管理制度规定的执行情况;

(四)依法查处各种网上泄密行为。

第三十一条 各上网单位应当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加强网上互动内容的监管,确保信息安全。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市中心网站及部门网站违反本办法的,市信息化工作领导组会同市政府办公厅、市公安局及国家保密局将予以通报并责令改正;对政府网站未办理备案审核手续、未建立安全保护管理制度、未采取安全技术保护措施和存在影响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对于没有建立信息保密管理制度或责任不明、措施不力、管理混乱,存在明显威胁国家秘密信息安全隐患的部门或单位,保密工作部门应责令其进行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保密要求的,应当督促其停止国际联网,并依法查处各种泄密行为。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大同市信息化工作领导组和市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救生项目竞赛裁判员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休育总局


救生项目竞赛裁判员管理办法(试行)

(体游字〔2000〕233号2000年8月15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我国救生项目的运动技术水平,鼓励我国各级救生裁判员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裁判水平,保证竞赛公正有序地进行,进一步做好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促进我国救生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办法(试行)》(体竞字〔1999〕153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体育总局授权中国救生协会对救生项目裁判员进行管理,制定本项目裁判员的发展规划以及对国家级以上裁判员进行考核和注册;地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及各级救生协会负责对本地区、本部门审批的救生项目裁判员进行管理。
第二章 裁判员委员会
第三条 中国救生协会下设裁判员委员会(以下简称裁委会)。裁委会在中国救生协会的领导下,团结全国救生项目裁判员,学习研究、准确把握国际规则并负责本项目裁判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 裁委会由主任1人,副主任4至6人,委员若干人组成(每省不得超过1人)。裁委会每2年举行1次全体委员会议。
第五条 裁委会委员必须是国家级以上裁判员并由各省救生协会裁委会推荐,并由参加裁委会会议的全体委员半数通过,报中国救生协会审批。委员任期4年。
第六条 裁委会主任、副主任由全体委员选举产生,经中国救生协会审批,报国家体育总局备案。其负责裁委会闭会期间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 裁委会的职责:
(一)负责协助中国救生协会制定裁判员发展规划;
(二)负责组织裁判员学习、考核、注册;
(三)按规定对裁判员的晋级、奖惩等提出具体意见;
(四)修订本项目裁判法和规则。
第八条 裁委会委员的权利:
(一)对裁委会工作有建议、批评的权利;
(二)享有国内、国际竞赛工作或观摩的权利;
(三)优先获得与本业务有关的技术资料。
第九条 裁委会委员的义务:
(一)认真执行裁委会的决议,完成裁委会所委托的工作;
(二)努力学习,提高裁判业务水平;
(三)关心后备力量的培养,积极参加裁判员的培训工作。
第十条 地方各级救生协会可以根据本地区、本系统裁判员规模,成立裁委员。不具备成立裁委会条 件的地区和部门,可以由本地区体育行政部门或救生协会代行裁委会职责,但需报中国救生协会备案。
第三章 技术等级的申报与审批
第十一条 裁判员的技术等级分为国际级、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另设荣誉裁判员o
第十二条 一级、二级、三级裁判员申报和审批办法按照《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第十三条 熟练常握和运用本项目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具有较高的裁判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组织竞赛裁判工作的能力;任一级裁判员满3年;参加国家级裁判员学习班考试合格,至少2次担任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正式全国比赛裁判员,年龄在55岁以下的,可以申报本项目国家级裁判员,经中国救生协会审核后,报国家体育总局批准。
第十四条 精通本项目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具有很高的裁判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外文规则;通过中国救生协会主持的外语考试和国际救生联合会举办的裁判员学习班,年龄在55岁以下的国家级裁判员可以申报国际级裁判员,经中国救生协会审核,报国际救生联合会批准,并报国家体育总局备案。
第十五条 国家级裁判员或少数具有突出贡献的一级裁判员,从事裁判工作20年以上(如有杰出贡献者,在符合其他申报标准的前提下,其申报年限可适当放宽),积极参加该项竞赛裁判工作,在全国性比赛及国际比赛中未出现明显错判,至少10次在全国性比赛中任裁判员,年龄在50岁以上,可由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救生协会共同推荐,经中国救生协会审核,报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授予荣誉裁判员称号。
第十六条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不得跨地域、跨系统审批裁判员。一级以下(含一级)裁判员由于工作调动,可持审批单位证明和本人裁判员证书到所在地方相应的体育行政部门或救生协会更换裁判员证书。国家级以上裁判员调离所在省份或系统,需报中国救生协会备案。
第十七条 申报各等级裁判员必须严格遵守技术等级制度的规定。地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救生协会至少每2年举办1次一级以下(含一级)裁判员晋级学习班。通过考试者应当将裁判员等级申报表和本人裁判员证书一同交审批单位,并申报相应的裁判员技术等级称号。一级裁判员学习班的有关材料必须在开班前40天报中国救生协会备案。
第十八条 中国救生协会至少每2年举办一次国家级裁判员学习班。通过考试者可根据第十三条规定申报国家级裁判员.
第四章 裁判员注册
第十九条 一级以下(含一级)裁判员审批单位每2年须对所批准的裁判员进行注册,注册期为每偶数年的12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并在次年4月1日前将注册统计材料汇总到省级相应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省级救生协会,于次年6月1日前将注册统计材料报中国救生协会备案。上报注册统计材料如下:
(一)救生项目一级裁判员注册登记表。
(二)救生项目一级以下(含一级)裁判员统计表。
第二十条 国家级以上裁判员需在中国救生协会注册,每偶数年的12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为注册期,每人交纳注册费50元;每奇数年的12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为确认期,每人交纳确认费10元。
第二十一条 裁判员有下列情节者,暂停注册一次:
(一)受到赛区或审批单位处罚;
(二)考核不合格;
(三)注册期内(2年)因个人原因未担任裁判工作和未参加裁判学习;
(四)注册期内2次以上评议为不合格。
第二十二条 各级裁判员必须持有经过注册的裁判员等级证书方能参加全国体育竞赛裁判员工作;连续2次未经审批单位注册的裁判员,技术等级称号自动取消,其裁判员证书失效。
第五章  裁判员选派
第二十三条 竞赛的主办单位负责选派和聘请该次比赛的主要裁判员.
第二十四条 国家体育总局及中国救生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比赛,副裁判长以上职务由国家级以上裁判员担任。
第二十五条 省级以下(包括省级)比赛,裁判员的选用按照《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第二十六条 裁判员的选派应当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
(一)全国性比赛原则上就近选派裁判员,其数量根据竞赛招标协议规定执行,原则上不超过该次比赛裁判总数(不含辅助裁判)的二分之一,不足部分由承办单位按规定补充。
(二)全国综合性运动会裁判员的选派,采取各省体育行政部门和救生协会共同推荐,中国救生协会审核,报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办法,具体比例不受限制。
第二十七条 辅助裁判员的技术等级不做具体要求,由主办单位与承办单位商定.
第二十八条 各级竞赛主办单位应责成裁判长、技术代表于赛前认真审核裁判员证书的注册登记情况。如裁判员未能出示符合规定的裁判员证书,竞赛组委会必须立即停止其裁判工作,所有费用赛区不予承担.
第六章 裁判员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九条 各级裁判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参加各级竞赛裁判工作;
(二)参加各级审批部门组织的裁判员学习和培训;
(三)监督本级裁判组织执行各项裁判员制度;
(四)接受竞赛主办单位支付的劳动报酬;
(五)对于裁判队伍中的不良现象有检举权;
(六)对于本级裁判组织做出的技术处罚,有向上一级裁判主管部门申诉的权利。
第三十条 各级裁判员应当承担下列义务:
(一)培养和坚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竞赛工作中公正执法;
(二)钻研本项目规则和裁判法;
(三)培训和指导下一级裁判员;
(四)承担各级审批单位指派的裁判任务及担任下一级体育比赛裁判工作;
(五)配合裁判组织进行有关裁判员执法情况的调查。
第七章 裁判员管理
第三十一条 裁判员应树立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公正无私的工作作风;恪守职业道德、裁判准则:维护公正、公开、公平的竞赛环境。
第三十二条 裁判员竞赛执裁尽可能采取"回避"制度。
第三十三条 各级裁判员审批单位至少每2年举办一次裁判员的业务培训,并对本单位审批的裁判员进行考核。一级裁判员培训和考核的有关材料必须在开班前40天报中国救生协会备案。各级比赛的裁判长、技术代表应对参加比赛裁判工作的裁判员进行考核,在其裁判员证书内填写考核意见。
第三十四条 加强对裁判员的监督机制,比赛期间,由主办单位组织各参赛代表队对副裁判长以上职务的裁判员进行监督、评议,并将评议结果报竞赛主管部门.
第三十五条 各级裁判员审批部门每4年举办一次优秀裁判员评选活动。中国救生协会每2年举办一次救生项目全国优秀裁判员评选活动,并对优秀裁判员予以奖励。
第三十六条 对裁判员的处罚分为:警告,取消该次比赛裁判资格,停止裁判工作2年,撤销技术等级称号并终身停止裁判工作。
第三十七条 对裁判员的警告和取消该次比赛裁判资格的处罚由竞赛组委会做出,并报该裁判员审批单位备案;停止裁判工作2年、撤销技术等级称号并终身停止裁判工作的处罚由竞赛组委会报该裁判员审批单位批准,由该审批单位发出通报。
第三十八条 受到赛区处分的裁判员,由该次比赛的裁判长、技术代表在该裁判员证书内注明。在赛区工作期间,不遵守赛区纪律或在临场执法中出现漏判、错判者,给予警告。凡在同一比赛中受到2次警告或在赛区副酒滋事等,造成恶劣影响的裁判员,取销该次比赛裁判资格。凡在比赛中执法不公,有意偏袒一方,妨碍公正执法者,停止裁判工作2年。
第三十九条 凡裁判员有下列情节者,给予撤销技术等级称号并终身停止裁判工作的处分:
(一)行贿受贿,执法不公;
(二)在重要比赛中,出现明显错判、漏判,造成恶劣影响。
第九章 附则
第四+条 地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救生、协会可以依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在中国救生协会。